【读经】20250923 诗篇137篇

2025-09-23

一、经文阅读


137 以色列人被掳的哀歌


诗137:1 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,一追想锡安就哭了。

诗137:2 我们把琴挂在那里的柳树上;

诗137:3 因为在那里,掳掠我们的要我们唱歌,抢夺我们的要我们作乐,说: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!

诗137:4 我们怎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呢?

诗137:5 耶路撒冷啊,我若忘记你,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!

诗137:6 我若不记念你,若不看耶路撒冷过于我所最喜乐的,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!

诗137:7 耶路撒冷遭难的日子,以东人说:拆毁!拆毁!直拆到根基!耶和华啊,求你记念这仇!

诗137:8 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(城:原文作女子),报复你象你待我们的,那人便为有福!

诗137:9 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,那人便为有福!


二、圣经研究

经文背景诗篇137篇是《诗篇》中可以确定具体历史背景的篇章之一。根据多篇文献的描述,该诗篇创作于巴比伦流亡时期,具体时间可能在公元前587年耶路撒冷陷落之后,至公元前537年左右犹太人返回巴比伦之前。诗篇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经历过流亡的祭司或音乐家,其作品反映了流亡者对故土的思念、以及对上帝的忠诚。

经文段落   

经文

137:1-4

137:5-6

137:7-9

主题

被掳渴想家乡

遥念耶路撒冷

痛恨仇敌残酷

核心

要点

哀哭

抗议

坚守

立誓

指控

报复

阅读并理解经文内容后,保持沉默几分钟,让上帝说话。回答这个问题:“本章经文中哪节经文或哪个词最让我感动”?


、经文默想    对照个人默想,应用在今天生活中

1、“我若忘记你,情愿我的右手忘记技巧;我若不纪念你,情愿我的舌头贴于上膛。” 诗人用自己最核心的技能(弹琴的右手)和身份标志(唱歌的舌头)来起誓,表达对锡安的绝对忠诚。在信仰经历中,有什么事物或承诺是重要到让愿意以“若违背,就让不能再做最擅长、最珍视之事”来起誓的?这种誓言背后,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决心?


2、诗人的誓言内容不是一种抽象的理念,而是具体的“耶路撒冷”——它代表着故土、圣殿、神的同在与应许,是整个民族信仰和身份的核心。对你而言,什么是你信仰中的核心一旦失去或忘记,你的信仰就会失去其独特意义、变得空洞无物(例如:基督的十字架、神的恩典、与神的关系等)?你是如何认识到它对你的不可替代性的?


(进阶选答)圣经问题

1、为何不能在外邦唱耶和华的歌?(诗 137:4 )是否意味着敬拜赞美必须在一个特定的空间(如圣殿)中才有其真正意义?

这个问题的答案核心并不在于“空间”,而在于敬拜的本质、场合与目的。

想象场景:战胜者巴比伦人要求这些被掳的犹大乐师为他们表演取乐。他们要听的,不是普通的歌曲,而是圣殿中敬拜神的圣诗。

诗人的选择令人震撼:他们宁可把琴挂在柳树上,选择沉默。

这不是放弃敬拜,而是守护敬拜的神圣。

(1) 神圣与亵渎的分别:诗人被要求唱的不是普通的歌,而是“耶和华的歌”(诗137:4),即圣殿中敬拜神的诗歌(如诗46、48、76等篇)。这些诗歌是神圣的,其目的是称颂耶和华的作为和荣耀。而在巴比伦,征服者要求他们唱歌是为了娱乐和嘲讽(“给我们唱一首锡安歌吧!”诗137:3),这是将神圣的事物世俗化、娱乐化。诗人的拒绝,是为了守护敬拜的神圣性。

(2) 敬拜的心境与真实性:敬拜的核心是心灵和诚实(约4:24)。当时诗人身处被掳之地,一追想锡安就哭了,诗137:1(SDA注释我们就哭了:回想圣城,特别是现在已成废墟的圣殿,他们伤心欲绝,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。对于他们来说,天下没有一块土地可以跟迦南地相比。)在这种心境下,他们无法口唱心合地称颂锡安以及心口如一地唱出欢乐诗歌。强颜欢笑地演唱,本身就是一种虚伪和背叛。因此,“把琴挂在柳树上”(诗137:2)是一种悲壮的沉默,是对敬拜真实性的持守,胜过虚假的颂赞。

(3) “空间”的意义:旧约中,圣殿是神立为他名的居所(王上8:29),因此在地理上具有神圣意义。但诗篇本身也表明,神的同在并不局限于锡安(诗139:7-10)。这里的核心冲突不是“地理空间”,而是敬拜的场合、目的和心态。

新约启示我们,真正的敬拜不再局限于耶路撒冷(约4:21),我们的身体就是圣灵的殿(林前6:19)。所以,诗篇137篇的教导在于:我们的敬拜不应为取悦人或迎合世俗目的而妥协其神圣与真实性。


2、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,那人便为有福( 诗篇137:9 )。这种的报复心态是神所许可吗?若否,为什么诗人说这样行的人有福?

这是诗篇137篇中一个关键的叙事框架——神圣法庭的诉讼场景。诗人的言语带有司法色彩的正式控诉。

求你记念这仇这一呼求,其用语根植于古代以色列的法律语境,相当于在法庭上呈递证据。第7节,诗人首先将以东的罪行陈列在神——这位至高审判者——面前。随后话锋一转,将主要的被告指向巴比伦(8-9节)。虽然诗人的语气充满情感上的爆发,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文书,但整体行文延续了第7节的逻辑,依然是在向神圣法庭提出申诉。第8节中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这一诉求,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法庭背景。因为它所依据的,是按所行的报应这一法律原则,而非出于个人情绪的自发报复。这意味着诗人自始至终都将最终裁决的权力交托于神,而非僭越为自己申冤。

综合上面内容,看出这是对公义的强烈呼求,而非对残忍的嘉许:在旧约以牙还牙的司法观念背景下,诗人是在呼求一种对等的公义。诗人实际上是说:神啊,你是公义的!求你按他们自己所行的报应他们!他是在将审判的权柄交还给公义的神(申32:35伸冤报应在我),而非鼓励人自己去行凶。说这样行的人有福,是从作为神公义审判的执行者这个角度说的,而非祝福任何人的残忍行为。

诗篇137篇展现了人对公义的强烈渴望,但是若靠人靠自己达成这种渴望就会陷入以暴制暴的循环。这时凸显了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位救主。这首诗篇像一个箭头,迫切地指向十字架。

在新约,耶稣教导我们要爱你们的仇敌,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(太5:44)。然而,十字架并没有否定公义。公义的要求在十字架上得到了终极的满足——神的忿怒没有倾倒在罪人身上,而是倾倒在替罪人受死的基督身上。因此,十字架同时成就了公义(因罪施行刑罚) 与慈爱(罪人得赦免)。

所以,我们的回应是:我们既像诗人一样渴望公义,并将一切审判交托给神;又像基督一样,为仇敌祷告,并引导他们悔改。


★★记录今天你结合以上默想内容的个人经历,在小组中分享(若有)。


五、经文祷告

主啊,我们好像坐在巴比伦河边的以色列人,时常在世界的喧嚣中追想属天的家乡,心中涌起属灵的乡愁。求保守我们的心,使我们永不忘记是我们的锡安,是我们的至宝。愿我们的右手只为弹奏,我们的舌头只为歌唱,直到见面的那日。奉主耶稣的名求,阿们



写评论...